(在旬邑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书面报告)
旬邑县财政局局长 席鹏飞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书面报告全县202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在县委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突出政治引领,聚焦“两创一有”工作要求,紧扣“提质增效”主题,加力提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兼顾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圆满完成了县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931万元,占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预算调整数22000万元的117.87%,较上年同口径下降25.96%(因财政体制改革11项税费县级分成比例调整及煤炭产销量、价格下降)。
2023年,全县年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为239246万元,预算执行中,上级财政增加补助、转贷政府一般债券等,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调整为315626万元。2023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01485万元(含动用预备费2500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5.52%,较上年增长6.34%,增支17969万元。
2023年全县“三公”经费支出预计较上年下降1%以上。
2023年全县“三保”支出162241万元,占年初预算(159303万元)的101.84%,圆满完成“三保”支出目标。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0339万元,较上年下降62.13%;加上级财政增加补助、转贷政府专项债券等,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61046万元,较上年下降31.07%(土地成交出让宗地减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大幅减收,支出相应减少)。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全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25198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15075万元,结余10123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34551万元,支出完成39313万元,当年收支结余-4762万元,年末累计滚存结余37231万元。
省市财政收支正在核实清理中,上级补助结算对账尚在进行,以上四本预算收支平衡及结余结转等最终数据会有一些变化,待决算汇审编出后,再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五)政府债务管理情况
截至2023年底,全县政府债务余额295427万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92590万元、专项债务余额202837万元,债务风险等级为绿色,未超过上级下达我县政府债务限额。
2023年,我县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21717万元(本金13279万元、利息8438万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3613.07万元,占全年化解任务的141.3%。
(六)财政体制改革情况
2023年,陕西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为适度增强统筹调控能力,决定实施财政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了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收入划分等改革方案。市级及时跟进,制定印发了《市以下收入划分调整方案、进一步推进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市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资源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11项税费收入划分体制进行了调整,改革从2023年1月1日起执行。其中:资源税县级留成比例由原来60%调整为25%,仅此1项县级减收6014万元。
二、2023年财政主要工作
(一)强化协调联动,挖潜增收组织有方。准确把握经济回稳阶段性特征,坚持靶向施策,壮大财力规模,以财政平稳运行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全力组织收入。密切关注涉煤企业、房地产及建筑业等重点领域税收形势,建立税费征缴协同机制,强化涉税信息共享,靠前发力,定期调度,把牢收入主动权。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931万元,其中税收收入21471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2.8%;非税收入4460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7.2%。二是落实减税降费。积极落实社会保险降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减免等税费优惠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4330.45万元,其中:减税降费4039.14万元,留抵退税291.31万元,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三是大力争取资金。及时掌握中省财政政策和资金投入方向,积极向上衔接沟通,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财力倾斜。全年共争取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固定数额补助等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152672万元,较上年增加9225万元;争取各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16111万元,较上年增加6289万元。四是盘活资源要素。有效盘活全县农村供水特许经营权项目,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52亿元;清理盘活连续结转2年以上资金、专户存量资金2860.77万元,县本级可用财力显著增加。五是持续拉动投资。注重借梯登高,策划包装政府债券项目27个,争取专项债券资金40300万元、一般债券资金10500万元、再融资债券资金9959万元,各类债券资金总量达到60759万元,为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领域支出提供了强劲保障。
(二)强化财为民用,节支提效张弛有度。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聚焦群众关心、社会关切,统筹资产资源配置,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从严从紧控制“三公”经费,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腾出财力办民生实事、增百姓福祉。一是兜牢兜实“三保”底线。牢固树立“稳”字当头、“三保”优先理念,细化基本民生、人员工资、单位运转保障清单,做足做实预算,加强资金统筹,强化预警监测,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进度,全年“三保”支出完成162241万元,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二是支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严格落实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政策要求,支持改善办学基础条件,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均衡。全年教育支出5.29亿元,较上年增长3.29%。其中,恒大中学二期、逸夫小学、旬东小学等建设资金19713万元,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等公用经费5780万元,营养改善计划、困难幼儿生活补助、高中助学金2305万元。三是助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年卫生健康支出2.44亿元,其中安排疫情防控资金2641.02万元、综合医院改革性补助4767万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3315万元、公共卫生服务支出1806.98万元、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支出2214万元,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造了利好条件。四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提标政策补助,拨付困难群众救助补助、优抚、社会保险基金、高龄老人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就业补助等资金22110.24万元,安排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9类社会保障县级配套资金9946.85万元,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五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安排冬季清洁取暖资金7507万元、水污染防治资金1182万元、环境网格化监管及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服务费307万元,支持全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六是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116011万元,支持王家咀水库、旬东环岛、石马路、旬马路、市民文化中心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增强了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强化重点保障,乡村振兴投入有效。探索建立巩固衔接工作长效机制,放大涉农资金“乘数”效应,鼎力支持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焕发新颜。一是衔接资金保障有力。足额落实县级衔接资金3000万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1264万元,用于补短板、优环境、惠民生,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基础更加牢靠,群众自主造血能力进一步提升,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巩固衔接基础不断夯实,“三农”事业底色更亮。二是惠民补贴足额落实。及时足额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高龄老人生活保健补贴、困难群众救助、伤残军人抚恤等惠民惠农补贴资金2.4亿元,受益群众8.29万户、64.95万余人次,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党和国家政策红利。三是乡村环境持续改善。筹措拨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2960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1441万元、防洪治理及水土保持项目资金6444万元、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295万元、美丽乡村建设资金300万元,支持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乡村综合承载能力得以增强。
(四)强化机制引领,财政管理精细有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财政更高质量发展。一是预算管理科学精细。全面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立财政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对“三保”支出、直达资金、“三公”经费、转移支付等资金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预算管理质效显著提升。二是绩效管理全面深化。健全预算绩效评价、反馈、整改、提升闭环管理机制,对69个项目开展事前评估评审,审减金额3932万元,平均审减率7.52%,最大限度节约了财政资金。将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选定24个项目分别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和重大政策绩效监控,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重要依据,切实做到花钱问效、低效压减,无效问责。三是债务风险防控得力。制定了法定债务和隐性债务化解方案,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风险主体责任。化解法定债务13279万元、隐性债务3613.07万元,清偿政府拖欠企业账款19100.37万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整体可控。四是政府采购节支提效。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全年实施集中采购项目43个,采购预算金额8319.3万元,实际采购金额8079.71万元,节约资金239.59万元,节约率2.87%。不断加大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采购工作力度,引导预算单位在“832平台”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27751笔,交易总额297.83万元,助力脱贫地区群众增收致富。五是国资赋能质效渐显。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予每个实物资产唯一的二维条码标签,实现对固定资产从购置、投入使用到报废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全程跟踪管理,有效解决资产管理中账、卡、物不符,资产盘存不清、闲置浪费和资产流失等问题。同时为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全面、可靠、高效的动态数据与决策依据,实现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六是非税收缴便捷高效。在全省首批推行教育收费电子票据管理改革,为学生及家长打造“缴费业务线上办理、支付渠道灵活选择、电子票据实时获取”的一站式服务平台,确保了教育缴费管理高效、透明,资金运行安全、规范。七是财会监督严肃规范。以深化财会监督为主线,压茬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基层“三保”保障、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财政收入虚收空转、财政暂付款等8类问题监督检查,扎实开展社保基金、住房保障、衔接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等6个领域资金使用情况以及粮食安全专项治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财务管理的通知》,健全依法理财长效机制,维护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八是全力配合人大和审计监督改革。主动积极配合人大预算联网监督,以全口径、全过程的人大监督,推动财政管理规范化。扎实推进审计整改,对审计发现的各类问题,建立台账、责任到人,审计整改问题按计划顺利推进。
总体来看,2023年我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增收压力较大。我县是典型的资源型财政,财政收入80%以上来自煤炭行业,受财政体制改革税费分成比例调整以及宏观市场波动影响,煤炭产、销、价齐降,财政持续增收压力依然较大。二是收支矛盾较为突出。我县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偏小,仅占财政支出总量8.6%左右。“三保”等民生刚性配套标准只增不减,财政紧平衡状态依然延续,收支矛盾和运行压力不断加剧。三是政府债务负担沉重。近年来,我县依靠上级专项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支持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项目建设,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债券资金已陆续进入集中偿还期,政府偿债压力较大。
三、2024年财政预算(草案)
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分析: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当前,全球经济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三高一低”态势,国内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但同时,我国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经济发展仍然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我县支柱行业煤炭发展形势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财政收入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加之保障重点项目、改善民生支出居高不下,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紧平衡的状态依然延续,财政运行压力较大。
2024年预算安排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中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县委十八届六次全会以及中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围绕全县“133331”总体思路和“两创一有”工作要求,全面融入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建设大格局,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兜牢“三保”底线,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资金绩效,防范化解风险,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2024年预算安排的总体思路是:聚焦中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和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安排部署,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重点把握和处理好稳与进、主与次、保与压、促与防四个关系,坚持零基预算理念,优化资金分配,集中财力办大事。一是统筹整合资金,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梳理现有专项资金,按照支出方向、使用绩效进行优化整合,对非刚性、绩效不高、可花可不花的项目进行压减,形成专项资金动态调整常态化机制。二是优化支出结构,分类保障重点支出。兜底线类资金,主要聚焦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按政策应保尽保,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产业类资金,主要聚焦“六大产业链”发展,促进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类资金,主要聚焦推动城乡协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三是强化绩效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构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重点评估政府民生保障责任落实、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民生福祉可感可及、促进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等情况,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厉行勤俭节约,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对标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完善重点支出审核机制,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保障基本民生和支持重点项目上。五是主动防范风险,保持财政平稳运行。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强化监管、严肃问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综合考虑财政经济形势和各方面因素,2024年全县财政收支预算安排如下:
(一)全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草案
2024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建议按同口径增长3%安排,收入预期目标26000万元。
2024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计划26000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206769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931万元、调入资金29123万元、上年结余14141万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79964万元。
2024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计划276381万元(较上年预算增长15.52%),加上解支出2559万元、一般债券还本支出102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计划支出总计279964万元。
2024年,全县“三公”经费预算832万元,较上年预算下降1.54%。
2024年,全县“三保”支出预算163256万元,较上年预算增长2.48%,增支3953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草案
2024年,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计划22000万元(较上年增长37.5%),加上级补助收入1055万元、上年结余10196万元,全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33251万元。
2024年,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计划30501万元,加专项债券还本支出2750万元,全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33251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草案
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无收入,上年结转10123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出10123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统筹安排支出)。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草案
2024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计划43850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计划40342万元,当年收支结余3508万元,年末滚存结余40739万元。
四、2024年财政重点工作
(一)拓宽生财渠道,着力支持经济发展。聚焦县域经济拼搏赶超目标,综合施策扩大有效投资,撬动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开源聚财稳增长。一是推进财源建设。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产业扶持等助企纾困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统筹用好产业发展类资金,支持特色农业延链强链、产业园区强基提档、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发展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基础财源,培育新兴财源。二是强化收入征管。精准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和税收形势,加强税源监控,深入研判分析,强化重点税种、重点行业税收预期管理,提高收入质量,保障地方可用财力。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实现资源向资金和资产高效转化。加强非税收入信息化征管,推进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狠抓争资引项。坚持“项目为王”,聚焦中省最新投资政策和资金投向,立足全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完善项目滚动储备机制,支持实施招大引强行动,精准对接与我县产业关联度高的知名企业,争取更多优质资本落地,引进更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四是盘活存量资产。按照中省市关于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政策,对全县存量资产权属、资产规模、经营情况等进行核查,选择存量规模较大、收益较好或增长潜力较大的存量资产进行有效盘活,不断提高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调整支出结构,着力强化综合保障。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让公共财政普惠民生。一是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足额编列“三保”预算,加强动态监控,管好用好直达资金,加强库款管理和财力资金测算,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速度,清理盘活存量资金,腾出更多财力向“三保”领域倾斜。二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性领域予以重点保障,建立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中医药健康产业园“301”科创特区建设,做大做强秦创原创新驱动成果转化旬邑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共建共融。三是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完善财政支农体制机制,落实财政衔接、果业高质量发展资金,全力支持构建粮食、苹果、养殖、蔬菜、药材、三产融合“六大产业链”,助推现代果业转型升级、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支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带动示范村、整治村稳步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四是支持城乡融合发展。聚焦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创建目标,认真落实奖增激励、托底扶持政策,支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精致、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五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支持实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水源保护,以及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分类整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助推县域经济全面绿色低碳发展。六是支持群众生活改善。严格执行基本民生保障政策,多措并举支持稳岗就业,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重点民生项目顺利实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三)完善机制体制,着力增强用财质效。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系统思维,持续推进财政管理改革,以制度优势保证和提升财政政策实施效果。一是深化预算综合管理。全面推进预算指标核算管理改革,将单位资金、财政专户资金全部纳入预算一体化系统,强化“预算、执行、调整、决算”闭环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公开,增强财政财务工作透明度。二是严格财政资金管理。建立健全库款动态预警,加大全县“三保”、直达资金和重点领域支出监控力度,确保库款水平运行在合理区间,有效防范财政支付风险。对预算单位违规开设银行账户进行清理,坚决杜绝财政资金沉淀和改变资金用途现象。严禁违规新增暂付款,严禁无预算来源预拨经费,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三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聚焦财政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益关联度,健全完善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与预算安排科学挂钩机制,实现从“重分配轻管理”向“花钱必问效”转变,推动各部门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好的效果。将绩效评价结果向县人大、县政府进行报告,主动接受监督,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实效。四是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资产条码化、信息化管理,完善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健全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和调剂使用机制,加大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力度,持续提高资产保值增值水平。五是强化政府采购管理。进一步拓宽政府采购范围,持续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交易和智慧监管,切实降低采购成本,确保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诚信。
(四)深化财政治理,着力规范理财秩序。将严肃财经纪律、防范化解风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一是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将习惯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方针,坚持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管理规定,大力压减“三公”经费以及非刚性、非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切实做到节用裕民促发展。二是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严把专项债券项目评审和收益审核关,对专项债券项目实行穿透式监测和全过程绩效管理,按照“谁举借、谁偿还”的原则,压实偿债主体责任,锁定偿债资金来源,严防项目债务风险向政府传导。不断硬化预算约束,严禁超出财力水平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厘清财政与平台公司的边界,加强融资平台债务管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三是加大财会监督力度。聚焦财经领域重大案件查处、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整治、会计评估领域专项治理、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督,组织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紧盯审计、各类监督检查等发现的问题,跟踪监督整改情况,推动各类问题从严从实整改到位。
各位代表,做好2024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指导,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踔厉奋发、担当实干,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旬邑实践新篇章蓄势添力。
预算报告名词解释
1、转移支付:指下级政府支出责任与收入之间出现财力缺口时,上级政府给予的财力补助,以实现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上级对下级下达的、由下级政府自主安排使用的财力补助。专项转移支付是上级对下级下达的、有规定用途的财力补助。
2、债务限额:指一定时期内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不能突破的最高额度。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二者分别按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方式不同,单独测算。规定政府债务限额,能够把政府债务控制在有限范围内,有利于防范财政金融风险。
3、债务余额:指地方政府在国务院批准的分地区限额内举借债务的余额。一般债务应在一般债务限额内举借,一般债务余额不得超过本地区一般债务限额;专项债务应在专项债务限额内举借,专项债务余额不得超过本地区专项债务限额。
4、“三保”支出: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2019年,为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中央要求各级坚持“过紧日子”,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干部职工工资发放、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兑付到位,同时要求坚持“两个优先”,即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坚持国家标准的“三保”支出在“三保”支出中的优先顺序。
5、盘活存量资产:指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22〕29号)文件精神,把盘活存量资产作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防范债务风险、筹集建设资金、优化资产结构的重要手段,选择存量规模较大、当前收益较好或增长潜力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存量资产,采取多种方式予以盘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财政体制改革: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从市与县市区收入划分、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市以下转移支付制度3个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增强收入体制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明晰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厘清各类转移支付功能定位。
附件1:2024年政府财政预算公开表
附件2:(人大参阅)预算安排情况说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