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咸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获悉,2023年,全市11个县市15个医共体全部启动建设;全市1847个行政村均达到“四室分离”,实现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实现全覆盖……2022年、2023年,我市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深化医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医改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强化。13个县市区均落实深化医改“双组长”制度,医保、医疗、医药由一位政府领导分管,定期专题研究医改工作。建立重大会议相互列席、重大政策及时通气、调研督导联合实施、相关培训共同参与、工作成效一起分享等沟通协商机制,对重点改革攻坚任务实行分片责任包干。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医改成员单位、卫健部门“三包抓”责任制度,党委政府、医改领导小组、卫健系统“三条线”目标考核制度,以及深化医改成效明显激励奖励制度。
“一般病在市县解决”能力不断提升。主动对接西安签订《西安—咸阳一体化卫生健康合作框架协议》,坚持整合利用、辐射带动、“小综合、大专科”错位发展,支持西咸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积极参与西安专科联盟等医联体,稳步推进数据联通、专家库共享、检查结果互认。改造提升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综合楼,推进咸阳彩虹医院、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在高新区、经开区谋划建设综合医院。支持市中心医院建设国家重点专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争创省区域呼吸疾病临床研究及转化中心,建设省级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支持市第一人民医院争创省区域眼科医疗中心,支持陕中二附院做好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从人才培养、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等方面,建设覆盖居民常见病、慢性病、传染病的专科服务体系。实施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三年达标行动,“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实现全覆盖,6所三级医院帮扶11个县级医院,累计开设新项目新技术188个。
启动建设“临床服务五大中心”。7个县市纳入千县工程,4个县市启动三级医院创建,在彬州市打造市域医疗卫生副中心,在每个县市选择1—2个乡镇卫生院打造县域内医疗副中心。
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不断完善。在切实保障公立医院六个方面投入的基础上,落实中央、省、市发改立项项目投入和财政补助资金。将自主招聘人员纳入事业单位养老统筹,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单位承担的部分纳入财政预算。年内两次调整医保报销政策,城乡居民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2%,制订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倾斜的医保支付政策,以低起付高比例的方式引导参保患者首诊到基层。2023年12月1日起,对全市58家二级定点医疗机构开始DRG实际付费。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扎实开展“改善就医感受 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全市38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实行了19项检验结果互认,共为老年人、残疾人代办服务4.3万人次。坚持“控制总量、自主招聘、过程监督、统筹养老”的原则,将市级公立医院在编在岗和自主招聘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备案管理,形成具有咸阳特色的“一控二变三保障”编制人事制度改革经验。在全市医疗机构推进落实“两个允许”,市级公立医院实施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市中心医院被省人社厅确定为全省首批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自主评审试点医院。
建设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加快。坚持市级统筹、县级主导、梯次推进,全市11个县市15个医共体全部启动建设,在医共体内探索“分类核编、统筹使用”人事管理政策,以及“总额预算、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医保市级试点。13个县市区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延伸胸痛单元68个,卒中防治站14个,创伤单元10个,乾县胸痛单元实现县域内卫生院全覆盖,为急诊急救患者争取更多有效时间。市中心医院与渭城区人民医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市第一人民医院与秦都区古渡中心卫生院探索建立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引导优质资源下沉,在新冠肺炎防控、家庭医生签约、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1847个行政村均达到“四室分离”,实现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1236个行政村村卫生室产权公有化。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绩效工资和人才奖励制度,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到基层工作,对中级职称以上医技人员和本科以上医学类毕业生到偏远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每月给予500—1000元岗位补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