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政办发〔2024〕4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1月11日
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要求,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24〕21号)精神,加快推进咸阳气象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30年,气象科技深度融入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气象服务全面融入农业、交通、能源、生态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气象科技创新、业务、服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气象科技能力达到西部同期领先水平,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提供高质效气象服务支撑,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突出趋利避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提高暴雨、强对流、干旱、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渭河、泾河流域洪涝以及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森林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气象预警与灾害预报的联动。建设数字化、场景化、移动式决策气象服务支撑平台。推进预警发布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依托市县一体化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系统,提升气象灾害鉴定评估能力。(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以下任务均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2.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完善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和社会响应联动机制。建立多部门综合会商研判平台。全面融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建立完善多灾种应急指挥调度气象支持和响应机制。完善气象高级别预警“叫应”直通式报告机制。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目录。落实雷电防御监管职责。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定期修订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实行重大气象灾害停工停课停业以及气象风险评估等制度。将气象防灾减灾等内容纳入党校相关培训课程。(市应急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数据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健全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迭代发展市县一体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强化地面作业能力建设,实施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和作业装备升级改造,装备自动化率达到100%。提高防灾减灾、生态修复、治污降霾、重大活动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加强精细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导产品研发和应用。实施渭北果业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渭北优势果业区、关中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治理区等人工影响天气特色试验示范区,开展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验和新型作业装备应用。完善应急、公安、气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联合监管体系。(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强化城市治理和安全运行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推动气象服务全面接入城市大脑,积极利用各类渠道增强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推进在未设气象机构的行政区和开发区实现城市气象服务全覆盖。针对城市治理、安全运行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建设微型智能气象站、大气激光雷达等观测设备,打造城市气象综合立体监测网。建设城市智慧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开展暴雨强度公式修订,开展城市防洪排涝、交通出行、治污降霾等气象保障服务。(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气象局、高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聚焦赋能增益,高质效助力咸阳经济社会发展
5. 做好乡村全面振兴气象服务保障。强化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智慧气象服务。建立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示范园区,建设病虫害防治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发挥气象科技小院作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技术试验。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加强农业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开发利用,推进主要粮油作物种植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和特色农业气候好产品认证。将优质气候资源利用融入乡村规划布局、生态保护等多领域,推动数字化气象服务融入基层智慧村务、数字农业等。(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开展温室气体等生态气候监测。加强渭河、泾河流域、渭北“旱腰带”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气象服务和气候影响评估。强化气候变化对咸阳生态脆弱区影响监测评估和风险预警能力建设。强化重污染天气和森林火情卫星遥感监测应用,开展森林防灭火、大气污染治理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出台气候可行性论证目录。(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应急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 提升能源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围绕渭北集中式风能发电、光伏电站开发建设,开展重要能源工程建设气候资源评估。完善能源气象观测网。建设能源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做好电网安全、电力生产调度和能源保供气象服务。强化油气管道、储油储气库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和雷电防护等设施建设。联合开展能源化工等重点场所防雷安全检查。(市发改委、市应急局、国网咸阳供电公司、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 提升交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立交通气象预报预警及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开展公路交通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天气监测预警。开展精细化交通、商贸物流气象保障服务。(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 提升文化旅游气象保障能力。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气象监测网和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开展重点旅游景区、重要体育赛事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深度挖掘气象景观观赏、气候生态旅游、气象科普研学等气象文旅资源。打造天然氧吧、避暑旅游地、气候宜居城市等生态气候品牌。(市文旅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提升气象护航现代化产业能力。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开展场景驱动的气象服务,打造行业气象台,推进数字化气象服务产品接入各行业智能决策平台、生产运营系统。积极开展金融、保险气象服务。推动专业气象服务融入式、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探索建立“气象+”“+气象”融合发展产业联盟。(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坚持创新驱动,提高气象科技现代化水平
11. 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落实国省市科技发展规划,将气象科学技术攻关纳入市县科技发展规划。加强灾害性天气机理、雷达和卫星遥感、人工影响天气、农业气象、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应用研究。加大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气象保障技术研发和引进吸收。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气象融合应用,建设行业智能气象服务应用场景。(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秦创原咸阳农业气象融合研究中心和智慧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强化局校、局所(院)、局企在气象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共建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气象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应用“揭榜挂帅”制度,完善科技成果与业务服务、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转化应用和创新激励机制。将气象高层次人才纳入地方人才工程建设,加大气象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素质优良的专业气象人才队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需求牵引,夯实气象发展基础
13. 提升精密监测能力。地面气象观测站间距缩小到6公里以下。建设重大活动保障等气象监测网。完善交通、旅游、生态、农业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建设垂直观测系统,持续健全雷达、卫星遥感监测体系,全市天气雷达覆盖率达100%。开展渭北冰雹协同观测专项试验。推进气象探测装备国产化迭代更新,发展高精度、智能化的新型气象探测装备。建立气象探测装备计量检定平台和试验室。建立跨部门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强化部门气象监测信息共享与数据互联互通。支撑数字防汛、数字减灾、数字城市等场景建设,加快发展“气象数据要素×”行动。建设固移融合、高速泛在的气象通信网络。建设气象数据信息网络安全系统,强化气象数据资源、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保障。(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工信局、市应急局、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提升精准预报能力。加强基于相控阵天气雷达的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能力,构建“实况—监测—预警—预报—预测”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系统,提供1公里、逐小时更新的精细化监测预报产品,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提前60分钟。开展以镇(街道)、村(社区)为单元的突发强对流天气滚动预报预警业务。强化多源数据融合的强对流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农业、交通、水利、能源、环境、旅游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建立协同、智能、高效的气象综合预报预测分析平台。(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提升精细服务能力。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目录清单。迭代发展市县一体化气象业务服务、本地化特色服务功能模块。建设互动定制、智能感知、分众个性的气象服务产品智能加工分发系统。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场景式气象服务。增强边远地区以及特殊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携性。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96%以上。(市气象局、市应急局、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 强化台站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开展标准化气象台站、特色示范气象台站建设,推动县级气象台站综合改造全覆盖,保障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土地要素需求。实现台站基础设施、业务支撑保障、气象科普宣传、气象文化基础设施整体提升。打造市县气象科普基地。(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科协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组织保障,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和通报,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行业专业规划。加大对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投入保障,进一步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落实气象部门人员、业务维持等经费,按属地化标准将职工基础绩效奖、年度考核奖、医疗保险、养老统筹、住房公积金等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统筹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设施、气象基础能力提升建设的资金、用地等保障。将气象科学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列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将气象系统干部纳入市县干部培训计划。推进气象依法治理,建立完善气象与应急管理、公安等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执法机制。(市委组织部、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应急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专栏
附件
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专栏
专栏1气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方向 |
1.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预警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针对重污染天气和暴雨、干旱、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开展智能识别、预警、风险防范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订正技术、多波段雷达组网融合监测预警技术、延伸期重要天气过程动力与统计预测技术、气候异常成因机理及预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开展基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和天气预报相结合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等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2.中省级技术迭代应用与创新(“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围绕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应用,遵循“引进、消化、仿制、迭代、超越”原则,引进国家级、省级先进技术和平台,发展适应于本地的海量信息提取技术、多模型和多模式的客观订正超级集成技术,迭代更新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人工智能预报等重点领域技术算法落地应用。 3.气象大数据科学应用与研究(“十五五”期间)。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研究,完善数据获取、海量数据存储以及气象大数据在线智能分析体系,推动“开放数据”向“开放科学”的服务升级,支撑“气象+”赋能应用。 4.气象护航现代化产业技术研发(“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统筹资源、强化联动,推广应用“高精尖”气象服务产品,强化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气象服务保障,推动优质生态价值产品转换。发展6000米以下、复杂地形条件下中低空航危天气监视和短临预报技术,推动建设低空经济“气象监测网”、“气象数字网”,孵化培育低空“气象赋能网”。开展气象保障服务交通运输、城市运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农林果业发展、文化旅游康养、经济金融、文物保护等技术研发。 |
专栏2 咸阳气象科技创新平台 |
1.秦创原咸阳农业气象融合研究中心能力建设(“十五五”期间)。对标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整合咸阳农业气象试验站、武功农业气象试验示范基地科技资源,强化与西农大、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深入推动秦创原咸阳农业气象融合研究中心能力建设,联合攻关农业气象领域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推广泾阳蔬菜农业气象科技小院模式,建设苹果、猕猴桃、辣椒等特色农业气象科技小院。 2.建设气象新技术创新平台(“十五五”期间)。围绕能源、农业、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康养产业链发展等,加大行业气象融合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引进与应用转化。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和能源气象创新示范区,开展“丝路·知天”生态气象和防灾减灾服务平台本地化应用,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培训推广和气象防灾减灾实训。 3.深化智慧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十五五”期间)。围绕智慧气象、预报预警、治污降霾气象保障、气候资源利用等方向,增补新型观测仪器和探测设备,强化灾害性天气气候形成机理及预报预测、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气候变化与气候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解决预报预警、生态保障等共性科学问题,提升气象科技支撑能力。 |
专栏3提升气象灾害精密监测能力 |
1.天气网精密监测能力建设(“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针对暴雨、冰雹监测预警需求,完善地面监测网、垂直监测网、天气雷达监测网;在我市灾害易发区、重点区,加密地面气象监测网,升级旬邑X波段天气雷达,在渭北优势果业区、南部城市群,建设微小型雷达、大气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提升全市天气雷达观测网和垂直观测系统覆盖率,大幅提升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精密监测能力。建设气象观测技术保障系统,建设市级计量检定实验室。 2.综合气象观测能力提升建设(“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围绕重点领域服务和重大活动保障需求,建立大气成分观测站、通量站等,拓展生态监测网;健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体系;推进渭北冰雹协同观测专项试验建设。建设重大活动保障等气象监测网。完善交通、旅游、生态、农业等专业气象监测网。 |
专栏4提升精准气象预报能力 |
1.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建设(“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完善分类分级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快捷滚动预报技术,开展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本地化应用研究,持续提升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天气预警能力。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客观预报订正技术,构建一体化、无缝隙、全覆盖的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 2.多源数据融合的强对流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卫星、雷达、区域自动站、数值模式、本地化预警指标等多源数据融合开展分类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系统性、智能化的分类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3.专业预报支撑系统建设(“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建立协同、智能、高效的灾害性天气综合预报预测分析平台。扩展专业气象服务网格预报要素,发展针对多灾种的精细化、影响性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气候预测及功率预报业务,建立风、光功率预测人工智能预报系统。建立面向农业、交通、水利、能源、电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旅游等对主要行业和重点产业的高分辨率智能网格预报业务。 |
专栏5 提升精细气象服务水平 |
1.气象预警信息精准发布平台建设(“十五五”期间)。推进“咸阳天气”品牌全媒体运行和迭代升级。建立精细化、分众式服务模式。开发高精度气象图形产品。优化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精准靶向发布功能。建设集新媒体预警产品自动制作、智能化发布、语音机器人智能应答叫应为一体的服务系统。建设社会公共信息传播资源对接接口,实现和各类信息渠道的对接。 2.公众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升级完善“咸阳天气”微信公众号功能,完善以网站、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智慧气象APP等为载体的公共气象服务。与购物、餐饮、娱乐、体育运动等生活应用平台对接,建设面向公众衣食住行游购娱及其他美好生活需要的用户画像系统,智能刻画分析用户特征和气象服务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的高品质生活气象服务,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推动气象信息融入智能家居、汽车、穿戴设备等,拓展大众社交、购物、娱乐气象服务。建设互动定制、智能感知、分众个性的气象服务产品智能加工分发系统,对接融入各类生活应用平台,提供及时精准的气象服务。 3.气象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升级气象算力、存储资源,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固移协同的扁平化高速气象信息网络。建立跨部门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和气象大数据创新示范应用。实施“气象数据要素×”行动,推进行业相关数据共建共享和创新应用,赋能新质生产力。 |
专栏6提升气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
1.标准化气象台站建设(“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对业务用房、探测环境、配套基础设施、业务支撑平台不能满足业务、服务需求的气象台站进行标准化建设。推动县级气象台站综合改造全覆盖。实现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支撑保障、气象科普文化宣传整体提升。 2.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升建设(“十五五”)。完善业务用房功能,补齐基层台站水、电、暖、路、围墙、排污、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短板弱项,加快业务支撑系统升级迭代,推进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3.特色示范台站建设。(“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依托秦创原咸阳农业气象融合研究中心、泾阳蔬菜农业气象科技小院、苹果和猕猴桃等特色气象服务打造一批集研究、业务、生态、科普为一体的多功能台站。加强农业气象试验站、“百年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党建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专栏7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
1.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工程(“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建立高性能跨部门综合会商研判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联动能力。深化“一本账、一张图、一张网、一把尺、一队伍、一平台”标准化建设。建设市县一体化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系统,升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与相关部门指挥调度、运行管理平台对接。 2.抗旱增雨防雹与生态保护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建设北斗导航水汽垂直观测系统、智慧型作业指挥系统,推进增雨防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完善“天基-空基-地基”立体人工影响天气专业探测系统,开展空中云水资源监测,提升云水资源开发能力。实施渭北果业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建设自动化高炮、远程遥控火箭发射系统,实现远程遥控作业和作业信息自动采集。 |
专栏8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气象服务水平 |
1.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建立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示范园区,建设气象场景服务系统等。强化苹果、猕猴桃等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农业气象科技小院服务能力,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技术试验。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技术试验设备。建设病虫害防治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智慧农业气象综合服务平台。 2.城市治理和安全运行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工程(“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针对城市治理、安全运行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建设微型智能气象站、微小型雷达、大气激光雷达、移动风廓线雷达等观测设备,打造城市精密气象综合立体监测网。建设城市智慧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系统和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开展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防洪排涝、交通出行、建筑节能等气象保障服务。探索无人机等新型作业装备在大气边界层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试验,为治污降霾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智慧气象在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服务保障作用,助力提升咸阳市精细化治理能力。 3.能源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工程(“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建立智慧能化气象保障系统,提供次公里级的分场景、分灾种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围绕渭北集中式风能发电、光伏电站开发建设,建设测风雷达、太阳辐射观测站、水文气象监测站,完善针对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的气象观测网。建设新能源气象保障服务系统,保障能源调度、电力交易、风光水多能互补等。 4.综合立体交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完善全市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气象监测站网。交通运输、铁路、气象等部门联合建设立体交通气象大数据共享平台。强化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建设智慧交通气象服务系统,融入智慧公路、智慧铁路、智慧邮政等平台,显著提升气象服务保障交通安全能力。 5.康养文旅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工程(“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在全市3A级以上景区典型区域建设旅游气象观测网,加强旅游气象风险监测识别。建设文化旅游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提供场景化、分众化的气象服务。开展“气候宜居城市”“天然氧吧”“气候好产品”“特色气候小镇”等品牌创建。建设健康专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康养气象服务系统,开展康养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人体舒适度预报、敏感人群气象风险预报等精细化气象服务。 |
专栏9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气象支撑工程 |
1.“双碳”气象服务工程(“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建设温室气体监测站,应用温室气体及碳中和基础数据库和监测评估业务系统,健全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业务,建立市县碳源汇分级减排评估及碳补偿生态效益评估服务体系。建立重点区碳源汇监测评估系统。引进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的碳监测与服务系统,实现碳同化反演,开展陆地碳汇估算业务。研发温室气体系列业务产品,逐年制作发布碳源汇评估公报,定期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决策服务。建设温室气体监测预警平台、气候安全早期预警、温室气体智能决策系统。出台气候可行性论证目录。 2.生态气象保障服务工程(“十五五”期间)。围绕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恢复等生态气象服务,加强生态气候监测,强化气候变化对咸阳生态脆弱区影响监测评估和风险预警能力建设。建设一体化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和生态安全气象风险预警系统,研发生态气象效益数值模拟评估系统。 3.气候经济生态价值实现评估转化(“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间)。围绕农业种植、交通安全、新能源发展等需求,开展农业气候资源、交通气象灾害和风光资源普查评估,推进主要粮油作物种植、交通安全、新能源发展等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工作。开展多源卫星数据、生态与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成果、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业务产品应用,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等气候承载力监测评估和预测预估,建立气候经济转化为旅游经济、医疗康养经济、农业种植模式等新模式、新方法,强化气象助力咸阳乡村振兴建设的决策支撑能力。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