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1895~1978) 原名玉衡,又名陀曼,字雨僧(亦作雨生)。泾阳县蒋路乡安吴堡人。1907年就读于三原宏道学堂。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科班。毕业后赴美,先在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学习,再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新人文主义学者白璧德(Irving Babbitt)教授。1919年在美国中国留学生会演讲《红楼梦新读》,后以红学研究驰名。192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学成归国,任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等课程,首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先河。任教期间与刘伯明、梅光迪、胡先骕等创办《学衡》杂志,任总编辑。1924年任东北大学(沈阳)外国文学系教授。1925年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为研究院导师,研究院被称为国学研究院。1926年创办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按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培养模式,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为造就“博雅之士”。同时兼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总编。1930年赴欧洲,游历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国家,访寻雪莱、司各特、卢梭等文化巨匠踪迹。1935年出版《吴宓诗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任教,后迁往云南蒙自。1938年又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被教育部聘为英国文学门教授。先后开设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希腊罗马文学史、文学与人生、中西诗之比较和翻译等课。1944年赴成都,任四川大学和燕京大学中文系、外文系教授。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兼任《武汉日报》文学副刊主编。1949年,赴重庆任北碚相辉学院、勉仁学院、重庆大学教授。建国后在四川教育学院(重庆)任教,后随校入西南师范学院,曾出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和西南师院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残酷迫害,左腿在批斗中跌折,双目失明。1977年返回泾阳。1978年1月17日辞世,享年84岁。1979年8月平反昭雪。生平著述颇丰。逝世后,有《吴宓日记》(20册)《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等著述问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